肥料能不能混施看这里!牢记这些,肥料效果翻倍

   2018-05-19 1981
核心提示:每到用肥季节,经常会遇到施肥不当的情况。化肥强调“自己见效快,有机肥施用效果没保障”;有机肥则说“自己可以保护土壤环境,

每到用肥季节,经常会遇到施肥不当的情况。化肥强调“自己见效快,有机肥施用效果没保障”;有机肥则说“自己可以保护土壤环境,长期施用化肥可能造成土壤板结”等。业内人士都知道两者混施效果会更好,但有些肥料混配不恰当非但没效果还会降低肥效。

一、有机肥和化肥混施的效用

分解:

1、舍短取长,培肥地力丨化肥的养分单一,含量高,肥效快,但延续时间短;有机肥养分齐全,肥效悠长,可改良泥土,培肥地力。二者混用,可舍短取长,全面供给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增进作物茁壮生长,提高增产效益。

2、保蓄养分,减少散失丨化肥溶解快,溶解度大,施入泥土后,泥土溶液浓度一时会很快增高,造成作较高的浸透压,影响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增长了养分的散失和机会。有机肥和化肥混杂使用,能够抑制泥土溶液陡然增高的弊病,同时,有机肥能够改良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条件,提高泥土蓄水保肥能力,避免和减少化肥养分的散失,提高化肥利用率。

3、减少养分固定,提高肥效丨化肥施入泥土后,有些养分会被泥土吸收,鳌合或固定,下降肥效。如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直接施入泥土,容易同泥土中的铁、铝、钙等元素联结,生成难溶性的磷酸物而被固定,造成有效养分丧失。若与有机肥混杂施用,不仅可减少与泥土接触面,减少泥土与化肥的固定机会,而且可使磷肥中那些难溶性的磷转化成作物能利用的有效磷,提高磷肥的肥效。

分解:

4、改良泥土结构,增进延续增产丨长期单施化肥会被损坏泥土的团粒结构,造成泥土粘重板结,下降耕作性能和供肥性能。有机肥含有丰盛的有机质,可活化蓬松泥土,下降容量;可改良泥土的水、肥、气、热等理化性状;调节酸碱度。二者混用,既可提高产量,又可增进农业的可延续性发展。

5、减少用量,降低污染丨有机肥和化肥混合搭配,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30%—50%,一方面从化肥使用量减少对土地污染。另一方面则是因部分有机肥可以降解土壤中化肥农药残留。像沐之农牌“奇田大盛”生物有机肥中含有土壤调节剂及微生物等,可以降低土壤污染。

6、增进微生物活动,增长泥土养分丨有机肥是微生物生活的能源,化肥是微生物生长的无机营养,二者混用增进微生物活动,进而增进有机肥的分解,产生大批二氧化碳和有机酸,有助于泥土中难溶性养分溶解,供给作物吸收。二氧化碳能增长作物的碳素营养,提高光合效率。微生物生命短暂,死亡后即分解析放出养分,供作物吸收利用。

二、适宜混施的有机肥和化肥

分解:

1、厩肥、堆肥与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混施丨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与厩肥、堆肥、沤肥、混杂堆沤后施用,不但减少磷肥与泥土的接触面,避免磷酸根离子被泥土固定,而且有机肥料分解生成的各种有机酸,能促使被泥土固定的磷素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肥效可提高三分之一。

2、厩肥、堆肥与碳铵和尿素混施丨在厩肥、堆肥中加入0.5—1%的碳铵(或酸)和人粪尿,有利于微生物滋生和活动,增进有机肥的腐熟和各种养分释放,为作物供给丰盛的营养元素。

3、人粪尿与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混施丨腐熟的人粪尿中碳酸铵含量过多,单施容易挥发丧失,与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混施,经过化学反应可形成性质巩固的磷酸二氢铵,既减少了人粪尿素中氮素丧失,又增长了磷素营养。以磷保氮,肥效大增。

4、人粪尿与硫酸亚铁混施丨在人粪尿中加入0.5%的硫酸亚铁,可使人粪尿中极易挥发的碳酸铵转化成性质巩固的硫酸铵,起到保肥除臭,避免氮素挥发散失的作用。

三、不宜混施的肥料有哪些

分解:

1、草木灰不能与厩肥、堆肥。草木灰通常被当作钾肥施用,呈碱性,若与厩肥、堆肥,会加速氮素以氨气情势挥发丧失。

2、草木灰不能与氮素化肥混施。草木灰是碱性肥料,若与氨态氮、硝态氮等酸性氮素化肥混施,则会发生中和分解反应,释放出氨气挥发,造成氮素丧失,下降肥效。

3、草木灰不能与过磷酸钙混施。草木灰含钙较多,若与过磷酸钙混杂,会生成不溶性的磷酸钙,使磷素被固定,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

4、未腐熟的农家肥不能与硝态氮肥混施。若混施,农家肥中的反硝化细菌会使硝态氮肥发生反硝化作用,生成亚硝酸盐,引起氮素丧失,下降作物品格。

使用化肥不一定就会污染环境,施用有机肥也可以看到成效,但两两结合才是农户的首选,但同时也要谨记那些不能混搭的肥料们。(武功果业)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农业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宁夏西瓜来了!!  |  亮照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投稿须知  |  知农网APP  |  汇款方式  |  农网联盟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16004019-3号  |  陕公网安备6105260200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