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烂根?90%是这五大原因!

   2019-07-19 果树种植新技术471
核心提示:果树烂根,听到这4个字果农们可谓是苦不堪言,直接影响到果农们的收入问题。果树烂根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数果农朋友们把烂根的原

果树烂根,听到这4个字果农们可谓是苦不堪言,直接影响到果农们的收入问题。果树烂根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数果农朋友们把烂根的原因归结于病虫害,其实大多数烂根不是病虫害这一方面,而是其他方面,只要找对病因,才能从根本上治疗果树烂根这一问题,从而挽回损失。

(1)果树烂根死树的原因

1)长期化肥当家,果树首当其害。30多年来长期施用二铵、尿素、硫酸钾、复合肥、复混肥等化学肥料,破坏了土壤,给果树造成很多灾难性的问题。一是长期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机质严重匮乏,不少果园有机质下降到0.6%以下,有益生物菌失去生存环境,有害病菌繁衍成灾,根系受真菌的侵害,造成烂根死树。二是因土壤中有机质严重匮乏,造成土壤板结,通气性不良,影响根系健壮生长。

三是长期化肥当家,造成土壤严重酸化,特别是砂石山地区锰中毒现象日趋严重。四是长期氮肥过量,造成枝条徒长,大小年结果严重,树势虚旺而不壮,腐烂病严重。五是长期重视大量元素,忽视中微量养分施用,土壤中中微量元素严重枯竭,生理病害严重,果品品质下降。

2)大量施用未经发酵腐熟的农家肥,造成烂根死树。大量未经发酵腐熟的人、畜、禽粪直接施入果园土壤中,其携带的大量病菌、害虫、盐分等,都会对根系造成严重损伤,重者会造成烂根死树。为了省工、省力,采用穴施、沟施,挖沟(穴)少而小,把肥料填满穴、沟覆土,烧死根也是普遍现象。

苹果的根系,主要分布层在地表下20-80厘米范围内,集中分布层在地表下40厘米左右。前些年一部分果农为省工省力,挖沟施肥越来越浅,甚者将化肥撒在地面浇水或等待下雨。根随肥走,年复一年把果树的根系引向地表,既不抗旱,又不耐涝,更不利于肥分的吸收利用。根系趋地表的严重后果是,果树的抗逆性变差,遇旱、涝、冻,就容易造成死枝、死树。

3)长期放弃土壤管理,加剧了土壤板结。果园长期不予整刨,春、夏灭草全部依靠灭草剂,只灭了杂草,而不能疏通土壤的通气性。致使活土层长期处于严重板结状态,而且把果树的根系引向地表层,既不抗旱,又不耐涝。雨后造成土壤通气不良,根系窒息而大量落叶。

4)树体贮存营养严重不足,是造成腐烂病成灾的主要原因。去年5月中旬在胶东果园调查发现:正常加强管理的果园户,喷药保叶,夏季追肥,秋施基肥,一切管理到位,保持了树体贮存营养充足,冬、春腐烂病很少,座果率很高,幼果膨大很快,新梢粗壮,叶片厚大,黢黑发亮。放弃管理的果园户,夏季不追肥,秋季不施基肥,树体营养严重亏缺,造成腐烂病泛滥成灾,很多果树被刨掉。幸存的一部分果树,开花满树干缩在树上,座住的小苹果寥寥无几,叶片黄色,小如洋槐叶。由此可见,秋施基肥,树体冬季贮存营养充足,既是保持树体健壮,抵御腐烂病侵染的关键,也是保证下一年果品高产优质的基础。因此,很多专家呼吁:秋施基肥是“金”,冬施基肥是“银”,春施基肥是“破铜烂铁”。

另外还有下面几种常见的果树烂根病源,你遇见的是哪种?

1、长期施用二铵、尿素、硫酸钾、复合肥、复混肥等化学肥料,使土壤得到破坏,会给果树带来很多问题:有害菌大量繁衍,侵害果树根系;土壤板结,影响根系生长;微量元素不足,果品质量下降。

2、大量施用未经发酵腐熟的农家肥,也把粪肥中大量的病菌、害虫、盐分等施入了果园土壤,会给根系造成严重损害。

3、施肥时挖沟较浅,苹果树的根系一般在地表下20-80厘米的位置,如果挖沟过浅且年年如此就会将果树根系引向地表,使果树不抗旱、不抗涝、肥分得不到吸收利用,容易造成死枝死树。

4、果农长期不注意果园土壤的管理,除草只依靠灭草剂,土壤透气性逐年下降,处于板结状态,雨后容易造成土壤通气不良,大量落叶。

5、很多患腐烂病的果树都是因为树体储存的营养物质不足,夏季追肥,秋施基肥可以让果树储存充足的营养,到了冬春两季,果树患病少,结果率高,叶片肥厚。很多果农不注重果园管理,夏季不追肥、秋季不施基肥,会造成果树严重缺乏营养,结出的果子也小的可怜,叶片发黄形状小。

6、很多果农不注视除草剂的正确使用,一年内多次使用除草剂,除草剂会渗入土壤,对果树的根系造成伤害,从而导致地上部分营养不良,出现黄叶现象,影响下一年的发芽开花的坐果。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农业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宁夏西瓜来了!!  |  亮照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投稿须知  |  知农网APP  |  汇款方式  |  农网联盟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16004019-3号  |  陕公网安备6105260200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