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冬季蔬菜上市高峰,但是菜价却持续下跌,白菜尤其明显。以北京新发地市场为例,大白菜批发价最近已降至0.2-0.25元/斤,为近5年同期最低点。
菜价为何连续下跌?价格波动如何影响菜农预期?菜农如何抵御风险?
日前,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和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为大家做深度解析。
数据链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平均价格连跌7周
10月5日—10月11日:3.85元/公斤,环比下降2.6%;
10月12日—10月18日:3.60元/公斤,环比下降6.6%;
10月19日—10月25日:3.43元/公斤,环比下降4.9%;
10月26日—11月1日:3.25元/公斤,环比下降5.3%;
11月2日—11月8日:3.10元/公斤,环比下降4.4%;
11月9日—11月15日:3.01元/公斤,环比下降3.0%;
11月16日—11月22日:2.94元/公斤,环比下降2.5%。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菜价连续下跌原因为何?
李国祥:需求稳定但供给相对过剩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一般来说,蔬菜消费除了节假日之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天气有利于蔬菜生长的时候,蔬菜长得就快,产量就高。
总体来说,今年多数时候的天气对蔬菜生产都比较有利,而需求比较稳定,所以就出现了季节性的相对过剩,导致价格下跌。
刘戈:蔬菜生产力持续增长导致价格下跌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蔬菜价格最近5年总体上还是比较持平的,但这之前大概有20年时间菜价涨得很快,最大的变化我觉得是蔬菜大棚。蔬菜大棚最近10年增长了3倍,以北京为例,2012年自给率蔬菜大概是28%,现在已经达到了35%左右,这种供应能力的改变非常关键。
价格创五年新低菜农到底多受伤?
李国祥:短期亏损容易弥补亏损太大会影响种植预期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根据我的观察,批发市场大白菜5毛钱一斤左右比较合理,消费者能够承担,生产者也能够赚一些,流通商也都能赚一些,但是现在2毛多钱确实亏得比较厉害。
蔬菜是多茬,这茬亏了,到消费旺季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还是有可能赚回来的。但要看到,蔬菜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机械化很难替代,劳动力成本特别高,种蔬菜的一般很难去打工,要全心全意的投入种植。价格太低,亏得多了,容易影响菜农预期,不愿种或者种得少了,也可能影响整个供给。
集约化经营能解决菜价波动吗?
李国祥:破解菜价波动要靠产销对接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从稳定市场、稳定供给的角度来看,集约生产关系不太大,蔬菜更是这样。
事实上菜价波动是市场经济当中的正常现象。从国外来看,主要是稳定供给,长效对接。像美国农业生产,跟批发市场、超市的对接供应都是比较稳定的,日本、欧洲也比较类似。如果天气比较好,生产多了怎么办?生产多了也只能按照市场有多少供应,多的就不采摘了。
刘戈:农业生产也要减人增效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长远来看,农业生产要减人增效。只有生产效率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让菜农增收。
现在整个劳动生产率提升、包括设施农业的增加持续发生,在这个背景下,价格下降是肯定的。只有人力成本下降的速度快过蔬菜价格下降的速度,达到某种平衡才能让从业者真正增收。
以山东寿光的大户为例,如果雇佣的人太多,成本肯定降不下来,但在机械化、智能化方面想更多的办法,就有可能在菜价更便宜的情况下,获取更多收益。
李国祥:菜农要根据天气状况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把握供给节奏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现在蔬菜生产主要分大棚设施和大田生产两种,后者对天气条件更依赖一些。对设施农业的菜农来说,主要还是要调整好生产结构。天气好的时候,要根据市场情况,尽可能选择一些生产比较缓慢的品类,错开蔬菜集中上市高峰。(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