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对沂源县中庄镇的果农杜师傅来说,今年的苹果开市价格比去年低了一块钱,减去生产资料、劳动成本投入,几乎剩不下多少利润。回想去年同期,苹果一上市,价格在每斤3元左右浮动。面对今年的苹果价格,杜师傅无奈地表 示:“没办法。”
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过大并非是个新问题,不仅是今年,近几年鲁中地区的果品整体呈持续走低趋势,鲜桃、猕猴桃、苹果等果品在今年不同程度出现了“价贱伤农”的情况。农产品市场一头是生产者,一头是消费者,价格波动幅度过大,不仅让产业发展陷入“周期性怪圈”,也让消费者的“果篮子”直呼“伤不起”,如何“破圈而出”?供给端的提质增效或许是可行路径之一。
今年苹果开市价低了一块钱
沂源县中庄镇的杜师傅今年38岁,从小就跟着家里种苹果的他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今年每斤苹果1元的降幅让收入锐减三分之一。
“去年每斤苹果价格3块钱左右,今年只有2块来钱。”杜师傅说,“我家的果园一年加起来产苹果10万斤左右,1斤苹果1块钱,这就是少了10万块钱的收入,扣除成本,基本挣不着钱。”
价格低迷的问题不仅笼罩在苹果方面,今年7月份,博山池上鲜桃往年每斤1.5元至2元多,今年开市价格不足1元一斤,沂源金黄金桃往年价格一斤4-5元,今年开市价格一斤2元,果品市场价格整体走低令不少果农减收,在生产资料、人工成本有增无减的前提下,更是加剧了这一局面。
近些年来,“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词汇屡见不鲜,消费端对“菜篮子”“果篮子”的称呼反映着市场供给调节的不稳定,这一点在生产端也有所体现。由于农作物需要生长周期,当前的农产品价格影响下一个收获周期的农产品供给,无法在市场需求增加时立即补充供给。如此一来,农产品价格对供给调节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也就不足为怪了。
供需关系是主因
“具体到此次苹果价格的问题上,主要原因是全国苹果市场供过于求,产量持续高位运行导致严重过剩。”沂源县亿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周巍表示。
47岁的周巍曾有10余年时间在全国各地批发销售苹果,从事苹果相关产业已经20年,成立于2017年的合作社联合社覆盖沂源超过90个村庄、3300余户果农,对于果品行业的价格波动,周巍认为主要原因是供需关系问题。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康震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50%以上。
“这是值得骄傲的,但是我国苹果消耗主要靠国内鲜食。有机构统计,每名国人年均苹果食用量达72斤左右,一年的苹果产量才能够消耗完毕。”周巍说,“国内很多地区之前从未发展林果业,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开拓了大量苹果园,有的地区为了抑制黄沙,更是成片地发展果园。据统计,全国有40%新增种植面积苹果尚未进入丰产期,接下来的2-3年,果品市场涌入的苹果数量将更加庞大。”
除了产量的增加预期,果农的“惜售”心理同样加剧了今年苹果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2018年全国苹果遭遇倒春寒,产量很低,最终导致市场供应量减少,价格在销售季末期市场价格短暂回弹上涨,让部分果农尝到了‘囤货’的甜头,于是今年开市有很多果农纷纷将苹果存到冷库,盼着坐地起价,苹果的备货量加大,收购价格也就随之降低。虽然作为中间环节的冷库能够起到调节价格的作用,但是调节供货周期能力始终有限,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果品品质亟待提升
从果树种植、点花授粉、抗寒抗旱、疏花疏果、套袋摘袋、多遍施肥施药……直到苹果成熟采摘,果农的付出和经历的辛劳可想而知,大半年的辛苦与收获不成正比,苹果生产投入成本逐年增高,市场一旦不景气,就会打击相当一部分果农对果品产业的信心,收入的减少也将影响果农继续投入的热情,这样的循环下,果品质量不断下降,也就卖不出好价格。
“其实优质的农产品市场还是供不应求的,以今年猕猴桃为例,有一家果园用豆饼种出来的猕猴桃,没有使用化肥,口感非常好,挑选精果以5-7元的价格直销北京地区,还不够卖的。”山东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振彬表示,“未来农产品的发展方向肯定要在提升品质、提升管理上下功夫。此前我们曾在沂源对一批果园进行了跟踪调研,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种植方式,导致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含量特别低,这一点在鲁中甚至全国普遍存在,我们尝试了一套新的生产管理方案进行生态种植,果品质量就上来了,直径80毫米的优果率从50%提升至70%以上。”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广大果农参加技术管理培训,使果农的果树管理技术得到普及,绝大多数果农经过学习培训和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各自的管理办法,但是这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农技生产管理规范化无从谈起。好苹果难寻,大通货满街。用一句话来概括果品质量情况就是“好的不多,多的不好”。
对此,结合多年的市场经验,周巍总结出了苹果“保价”的具体措施:“要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打造生态种植模式,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在降低投入成本的前提下,提高果品品质。通过果树认养、电商平台、订单销售、采摘旅游等更加多元、更加融合的销售方式实现多点开花。要从品质标准、文化内涵、包装设计以及宣传推广,全方位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鲁中高端苹果品牌。此外,苹果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保驾护航’,制定苹果专项政策、推进先进生产技术、精准对接销售渠道等将助力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提质增效助力“破圈而出”
经济学中常用“蛛网理论”来解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客观必然性,用通俗的话来讲,在我国,生产格局为小农户面对大市场,农产品生产和需求信息极不对称,一方面农业经济领域缺乏良好的信息传导机制,另一方面农户很难利用互联网等资源分析行业动态,种植结构和生产规模的滞后无法跟上市场需求的即时变化。如此一来,“追涨杀跌”的情况在农产品市场中屡见不鲜,消费者与生产者感受到价格如“过山车”一般起起落落。
农产品周期波动怪圈有没有办法“破圈而出”?目前看来,要解决部分农产品供需失衡、价格大起大落的问题,要依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质优价”策略改变低端同质竞争的现状。
针对果品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刘振彬给出了四条建议:第一条是集约化,将生产环节集中到个人、合作社或公司手中,解决从业人员老龄化、单户单点果农粗放式管理,无序化管理的问题;第二条是标准化,通过统一的技术团队服务,统一的生产资料供给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保障产品质量;第三条是现代化,通过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可追溯体系等,利用现代智能化设备实现现代化管理释放劳动力,同时能解决生产资料落后、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第四条是品牌化,整体提高质量后,通过品牌化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推行“龙头+基地+农户”模式,助力果农增收,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记者评论
保障果农基本生活需要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水果价格上涨可以暂时不吃,但是对于果农来说,大半年的辛苦劳作,不论市场行情如何,都必须要“出手”,尤其是鲜果行业,在保质期短的限制条件下,“卖得快”要比“卖得值”更重要。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一名果农,半夜起来采摘水果,随后迅速用三轮车拉到批发市场,面临价格低迷,只能用“赔本价”销售,原因也只有一个:“不卖出去,赔得更多。”
从果品行业整体来说,一个农户在某一年的收支赚赔并不起眼,但是对于这名农户来说,他关心的不仅是苹果价格是否继续上涨、明年行情是否回暖,还有孩子的学费该如何筹措,一家老小的花费该如何节省。
诚然,果品市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但是在投资大、回报慢的林果业,提质增效仍需多方助力。以简单的更新树种为例,三五年才能进入盛果期,这期间如何保障果农的基本生活,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政府层面来说,畅通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渠道,加强产销信息对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从市场来说,运用期货市场调节等方式,或许成为保障消费者“果篮子”和果农“钱袋子”的有益尝试和探索。(齐鲁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