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水果,小心高价“虚火”烧了自己

   2022-03-17 IP属地 陕西524

近日,“浙江某地黑草莓1颗40元”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关注。1颗草莓40元,每斤保守估计超过500元,超高价格引起消费者广泛关注和质疑,大家纷纷表示“吃不起”“不当冤大头”。或许如商家所言,这种草莓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了品质,确实能满足部分用户的消费升级需求。但这种草莓是否真能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目前看还有待商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用户消费水平日趋升级,对农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细分品类的品牌农产品不断涌现,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百花齐放。与之相伴随的,炒作高价、挣快钱等短视行为也开始出现。不少商家热衷于制造各种卖点甚至槽点,来吸引消费者关注。事实上,价格高并不等同于消费升级,炒作高价更是难以真正建立品牌认知。恰恰相反,这种行为就如武侠小说中的“七伤拳”一样,内功不够深厚的情况下容易伤身,会给相关产业和广大农户造成冲击和损失。

这样的案例其实比比皆是。前几年,作为从日本引进的明星品种,阳光玫瑰葡萄曾经在国内葡萄届一度“封神”,每斤售价高达300元,坊间称之为“葡萄中的爱马仕”。短短几年时间,阳光玫瑰种植面积爆发式扩张,盲目扩产后的阳光玫瑰不可避免地在集中上市时发生“价格踩踏”。大量品质大不如前、甚至假冒的产品,也混迹入市,造成了售价和口碑的崩塌。

事情还不只是价格下跌那么简单。在很多原本“不那么适宜种植”阳光玫瑰葡萄的产地,大量中小种植户跟风冲进市场,在园圃建设、种苗培育等方面投入巨资,产业崩塌给这些人造成了严重损失。过去为葡萄“一掷千金”,如今则为葡萄所困,一筹莫展。

“网红”水果价格频频遭遇“暴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跟市场供应量变化、价格“虚火”、市场接受度等密切相关。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非必需品的水果消费持续转冷,相比往年,水果出货量出现大幅度下降。与之相对的,生产端热度不减。根据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提供的数据,2021年国内水果总产量2.84亿吨,园林水果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这意味着,中国人每人每天需消耗近1斤水果,才能完成果业去库存的任务。

关注天价“黑草莓”,并不是否定农业品牌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随着市场消费的不断升级,社会对高品质精品水果有着强烈的需求,优质品牌农产品往往更容易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但好的东西不是只和价格挂钩,特别是水果这种快消品,短期内集中上市,往往又难以储存,以高价来吸引消费者产生猎奇心理,是很难行得通的。

换句话说,这些所谓的天价水果炒作,不仅难以对打造农业品牌贡献正向合力,反而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从消费者几乎“一面倒”的反馈中不难得知。而缺了好品牌好口碑的保驾护航,不难想象这些所谓的天价水果,最后会以何种方式收场。

关注天价“黑草莓”,恰恰是因为认识到了品牌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的重要作用。根据调查,在年轻消费者眼里,苹果、梨等传统水果不再是首选,“喜新厌旧”是他们的消费习惯。从5年前的砂糖橘,3年前的沃柑、车厘子,到如今的“网红”阳光玫瑰葡萄、果冻橙,市场热点随时都在快速变换。面对消费升级这个风口,盲目跟风炒作最后只能是满地鸡毛。只有准确把握市场消费走向,契合消费者心智的品牌,才能有更大底气和国内外农产品同台竞技。

中国有14亿多人,人口基数大,下沉市场空间也大。与其花精力研究什么时候能产出100元1颗的草莓,不如先做好市场调研,将消费者的价格期待研究好,把市场消费趋势和品牌塑造规律摸清摸透。好的农产品品牌,是由品种、品质、口碑等多方因素融汇而成,绝不是用天价炒作就能简单而得。

面对不断爆发的消费需求,果农们只有真正坚守品质主义、长期主义,放弃短期炒作、挣快钱的心理,不盲从不盲目,持续加快改良品种,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培育出更具影响力、知名度的品牌,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赢得市场的认可。(农民日报)

上述价格信息因采集时间和地点存在差异仅供参考,请以产地实时价格为准。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知农网公众微信
相关价格行情
推荐价格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宁夏西瓜来了!!  |  亮照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投稿须知  |  知农网APP  |  汇款方式  |  农网联盟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16004019-3号  |  陕公网安备61052602000037号